夏时(五一假日后至国庆假日)9:00-17:30(17:00停止入馆)
冬时(国庆假日后至五一假日)9:00-17:00(16:30停止入馆)
每周一闭馆(除法定节假日外)

1

2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 >> 海军海洋知识 >> 学术研究 >> 浏览详细内容
浅析渡江战役的特点及伟大意义
发布时间: 2018/7/21 10:25:00 被阅览数: 25262 次 来源: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所属的“第三野战军渡江战役纪念馆”系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主要介绍我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的前后过程,再现了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悲壮历史,研究渡江战役的特点及对新中国成立所持的伟大意义对强化本馆讲解员业务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对当今青少年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0世纪40年代末举行的渡江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上规模空前的强渡江河的进攻战役。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以雷霆万钧之势,一举突破国民党军陆海空三军联合固守的千里江防,歼灭敌军43万余人,宣告了蒋家王朝22年反动统治的灭亡。此次渡江战役表现出与以往所不同的特点,对于中国革命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一、渡江战役的主要特点

长江防线,是1949年春国民党军为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南进解放全中国而拼凑起来的一条军事防线。它西起长江三峡口外的宜昌,东至长江入海口的横沙,全长1800余公里,是世界战争史上依托江河设置的最长的一条防线。国民党方面称这条军事防线是“比马奇诺防线还要坚固的现代陆海空立体防线”,“可代替300万军队”作战。他们认为:“共军一无军舰,二无飞机,仅靠一些人工摇橹划桨的木船,要渡过长江天险,那比登天还难。”然而,当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作战后不到36个小时,这条“固若金汤”的立体防线就被撕开了800余公里的大口子,其他地段的防御也随之土崩瓦解。由于要横渡长江天堑,因此这次史无前例的渡江战役与我军前几次战役有许多不同的特点。

一是摸清敌情和战场环境,靠前指挥,择要下手。1949年4月初,人民解放军各部席卷江北进抵长江时,总前委邓小平、陈毅率华东局一部分机关人员进驻合肥瑶岗,第二野战军前委由商丘移驻舒城,第三野战军前委由蚌埠东南孙家圩子移驻泰州东南白马庙,实施靠前指挥,进入临战状态。以长江下游而论,长江由西南向东北,流经南京、镇江后折向东南,以南京为顶端,形成一个半圆形的弧。新港以上,特别是芜湖以上,江面宽均在2公里以内,湾道多、小岛多,北岸有许多湖泊与大江相通,便于我军隐蔽渡船,便于我军利用湾道与江心洲突破敌人阵地,并向纵深穿插,国民党理应把防守重点放在新港以上地区,特别是安庆至芜湖与镇江至江阴地段。因为我军一旦在这两个地段突破长江防线,很容易利用长江向北弯曲的弧形,对芜湖、马鞍山、南京和镇江地区的国民党军达成战役上的合围之势。然而,国民党军却在安庆至芜湖这200余公里的地段上只部署了10师的兵力担任第一线防御。而且,这10个师中有7个师是由打仗比较滑头的西北军将领刘汝明指挥的非蒋系杂牌部队,枪炮一响,为保实力溜得比兔子还要快;另一个军,即第88军虽是蒋系部队,却是被歼后新组建的部队,人人自危,军心涣散,哪里还谈得上什么战斗力。可是在新港以东不便于我军渡江的那150余公里地段上,国民党军却部署了4个军13师的兵力。三野副政委谭震林便肩负着“斩断一处,震撼全线”的千钧重担。他统率的中突击集团30万大军雄峙在裕溪日至极阳镇江段,总前委赋予他的任务便是从这里强渡长江,打掉敌主力88军,在千里江防上率先撕开一个战役缺口。

二是制订战役实施纲要,周密部署,全线突击。遵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指示,针对国民党军江防布局和地形情况,总前委于2月上旬初步确定了渡江作战方案。3月26日,总前委邓小平、陈毅和三野指挥机关由徐州进驻蚌埠东南孙家圩子,在这里召开了三野兵团负责人会议,听取了部队渡江准备工作汇报,研究了渡江作战部署。3月底,在邓小平主持下制定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确定以第二野战军三个兵团组成西突击集团,以第三野战军四个兵团分别组成中、东两个突击集团,采取钳形突击和宽正面、有重点的多路攻击战法,在江苏省的靖江至安徽省的望江段实施渡江作战。首先突破江防,粉碎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进而分割消灭逃敌,占领苏南、皖南及浙江全省,彻底摧毁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政治经济中心。邓小平起草的总前委《纲要》,要而言之,包含了如下八个方面的内容:甲、敌情;乙、我军战役目的及发起战役时间;丙、我军渡江后敌军可能的四种变化;丁、我军的作战纲领;戊、第一阶段作战部署;己、指挥与联络;庚、各种保障;辛、基本纲要未尽事宜,随战役发展另以命令规定。即使在硝烟散尽的今天阅读这一份战役计划,也不难看出它的特点,它的睿智与灵光。历史证明,《纲要》是我军宏观决策的典范之。

三是加强政治教育和思想发动,夯实战力,全面筹措。根据中央军委关于渡江作战的意图和要求,第二、第三野战军在淮海战役结束后,即开始了战役的各项准备工作。中原局和华东野战军前委传达贯彻党中央于1949年1月上旬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精神,在高级干部中统了对形势和任务的认识,并部署渡江南进的各项工作。接着,两野战军对会议的精神逐级进行传达,并深入开展了以“将革命进行到底”为中心内容的形势任务教育各级党委还针对部队进抵长江以北后反映出来的各种现实思想问题,如部分人因水性不好,对渡江存在恐惧心理,还有人因为胜利,产生轻敌麻痹思想和急躁情绪等,进行了反复的思想动员;并邀请当地群众为部队介绍长江水情,组织南北方战士座谈讨论,开展水上练兵等活动,使干部战士消除了疑虑,激励了斗志,增强了敢打必胜的信心。第二、第三野战军政治部还根据毛泽东关于“把军队变为工作队”、“着重学习政策、准备接受并管理大城市”的指示,及总前委颁发的《渡江作战动员口号》,拟定了各项具体的政策和规定,编写了“约法三章”、“入城守则”、“新区农村工作手册”等下发部队,并组织部队认真学习,使广大指战员的政策纪律观念得到增强。与此同时,还加强了外交政策的教育,强调坚决执行中央规定的各项外交政策和纪律。1949年2月,总前委作出决定,由各野战军派出以军政治部主任负责、团一级干部为主的先遣工作队,进抵江北,着手筹集船只及其他准备工作。到渡江战役发起时,全军共筹集各型船只9400余条,并自制了部分机帆船,平均每个第一梯队军有大小船只500余条,一次可送1万余人。至4月初,基本上完成了战役物资的运行计划,修复了缴获的火炮和车辆等装备器材,发齐了药品和战伤敷料等。部队备足了一个月的粮草,补充了三至四个基数的弹药,为夺取战役胜利作了充分的后勤物资准备。

四是发扬有我无敌的战斗精神,勇往直前,毕功一役。中部突击集团30万大军雄峙在裕溪口至极阳镇江段,这一地段的江面很宽,江水混沌。在江的近处可以看见江水在缓慢而沉重地滔滔东流;往远看去,则只见一片淡淡的烟波缓缓升起,烟波与江水混然一体,一片白色的水光。南北两岸,本来是一片平原,却被自西向东的浩荡江水劈成两片。那江流冲开陆地后突然折向东南,在那里又造出了一个浩浩漫漫的水套。水套尽头,江水又向东北方向飞出,气势雄浑,一往无前,一直流进江天云海交界处。这段江面的最狭处是两千米,最宽处是七千米,江两岸地势是北高南低。江水长年冲刷着南岸的江堤,江堤时常发生崩坍,长年累月,南岸一线变得陡峭险峻,许多地方没有江滩,江水紧擦着江堤一泻而下。这样的地势分布在南岸,易守难攻,给大兵团登陆作战带来极大困难。该方向总指挥、三野副政委谭震林向部下发布命令:把军、师、团那些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全部投入第一波次的强行攻击之中,不留“后手”,毕其功于一役。对此,谭震林在一次作战会议上,只用一个手势,作了最透彻的说明-一他抡起拳头,猛一下砸到桌子上,山摇地动般的一声响,大声说:“就这样,叫一锤子买卖!” 于是,中路各部队开始按级传达“一锤子”战斗精神,有的说这是一只千斤的铁锤,一击之下,便叫他十万敌军化做粉末;有的说这叫破釜沉舟,对于这个决定性时刻的决定性一击,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总之,谭震林横刀过江的威烈气势唤起了中路集团30万大军的兴奋和自豪,人人摩拳擦掌,个个跃跃欲试。这是一股比江水还要雄劲的推动力。

二、渡江战役的伟大意义

60年前的渡江战役,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英明正确领导下,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心筹划下,我百万雄师以木帆船为主要工具,一举突破了敌苦心经营的长江立体防线,歼敌43万余人,战役规模之宏大、指挥艺术之高超,在中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渡江战役的伟大意义,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渡江战役标志着国民党统治集团“划江而治”企图的破灭,避免了中国再次出现“南北朝”局面。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消灭了国民党军主力,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但蒋介石并不甘心战场上的惨败,在美帝国主义指使下,一方面再次打出“和谈”牌,企图利用谈判来拖延时间,重整军力,伺机反扑;另一方面收集残部,布置长江防线,作垂死挣扎,妄图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南进,实现其划江而治的战略企图。对此,我党采用了“坚定革命信心、不动摇,争取和平、不放弃,立足武渡、不松懈”的斗争总方针。当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修正案上签字。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毅然发布渡江作战,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致使敌人千里江防全线崩溃。   

二是渡江战役攻占南京,标志着国民党22年反动统治的覆灭,预示着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1927年当第一次国共合作进行的大革命节节胜利之际,蒋介石依仗着帝国主义,豪绅地主、买办资产阶级的支持,扔掉了革命的假面具,露出了反革命的真面目,悍然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革命人民的血泊中建立起南京“国民政府”。南京作为国民党政府的首都,前后达14年。国民党反动派对南京的安全,极为关心。国民党组织“徐州会战”,其目的之一也是为了南京的安全。1948年11月22日,国民党在徐州战场上最大的一个兵团即黄伯韬兵团被我军消灭,敌人感到“徐州会战”的前景不妙,预感到下一步人民解放军必然向长江逼进,威胁南京。为此,重点加强了南京外围地区和南京城防的部署。   当我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横渡长江后,敌军望风披靡,南京迅获解放,国民党反动统治从此宣告灭亡。江南千百万人民迅即重见天日,举国欢腾,环球鼓舞。这进一步增强了全国人民的革命信心,彻底粉碎了帝国主义企图干涉中国革命的阴谋。   

三是渡江战役标志着中国革命道路的伟大胜利,是全党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的一次伟大军事实践。自1927年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以后,我党进行了艰难卓绝的探索。敌我双方经过22年的斗争,无论物质力量,还是精神力量,我党已占有绝对优势,渡江战役的胜利,对此作了一个公正的历史结论。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向城市。渡江战役是这一理论提出后进行最为重要的一次军事实践。在这一实践中,我军不仅歼灭了敌人重兵集团,而且尽可能地减少战争对城市的破坏。随即解放并成功接管了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为了解决好干部问题,毛泽东提出:军队不但是一个战斗队,而且主要地是一个工作队,军队干部必须学会接收城市和管理城市。这既是对我军职能任务的新拓展,也是党的主要工作将转向政权建设和经济发展后必须解决好的问题。实践证明,先走“农村包围城市”,然后转向夺取、接管城市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必由之路。   

四是渡江战役标志着人民解放军由战略进攻全面转向了战略追击,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胜利基础。渡江战役发起前,国民党统治集团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已濒临绝境。渡江战役,是我军实施战略追击的第一个大战役。解放了苏南、皖南、浙江广大地区和江西、湖北、福建三省部分地区。特别是上海等大城市解放以后,没收官僚资本,并接收外国帝国主义者在华财产,归人民共和国所有,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同时,保护民族工商业,使其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所有这些,既为继续遂行解放战争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援助,也为建国后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渡江战役消灭了敌人江南的主力,有力地打击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气焰,为解放全中国创造了有利的战略态势。

五是渡江战役消灭了敌人江南的主力,有力地打击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气焰,为解放全中国创造了有利的战略态势。正如邓小平所说,渡江歼灭了敌人40多万,就表示国民党再没有有力的抵抗了。这胜利在政治上表示了反动的南京政府的灭亡。人民解放军在军事上将再不会遭遇到更严重的抵抗了,肃清残余敌人的时间不远了,最后解放全国的时间也不远了。由于我军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给予坚决的回击,才使其以后不敢武装干涉我军向南进军。当年指挥炮击英舰的指挥员叶飞说:“现在看来,我们虽然炮击的是英国军舰,打中的却是帝国主义分子的神经中枢,使它们终于不敢轻举妄动!”

60年过去了,今天回顾这场伟大的战役,它留给我们的经验和启示至今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馆长 卢家陵

2010年12月发表于海军政治部主办的《当代海军》期刊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8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区白马镇 电话:0523-86188530 邮编:225300 邮箱:
http:// www.hjdsd.com 备案序号:苏ICP备10222228号-1 苏公网安备 321203020002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