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时(五一假日后至国庆假日)9:00-17:30(17:00停止入馆)
冬时(国庆假日后至五一假日)9:00-17:00(16:30停止入馆)
每周一闭馆(除法定节假日外)

1

2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 >> 海军海洋知识 >> 学术研究 >> 浏览详细内容
人民海军收复浙江沿海岛屿的特点与启示
发布时间: 2018/7/21 10:30:00 被阅览数: 6721 次 来源: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

20世纪50年代的对台军事斗争是在美国军事介入的情况下,人民海军在党中央领导下与美、蒋斗智斗勇的较量。在复杂的国际背景下,为了保卫胜利果实、铲除国民党在大陆周边岛屿的骚扰,年轻的人民海军在夺岛作战中上演了一幕幕世界军事斗争史上罕见的战争活剧。回顾过去历史,总结人民海军解放沿海岛屿的经验教训,对于今天无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收复浙江沿海岛屿

人民海军边打边建,在战斗中逐渐成长壮大起来。人民海军组建之初,针对国民党在东南沿海破坏活动,我海军进行了封锁反封锁、袭扰反袭扰的战斗。打破珠江口封锁的万山海战,是人民海军首次参战,也是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海、陆协同作战。战斗中,海军指挥员不惧强敌、敢打必胜,使这场战斗成为中海战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

在东部沿海,打通长江口航道,清剿国民党军队及海匪残余的战斗也渐次展开。1950年秋,海军配合陆军,以吨位仅有25吨的小炮艇,相继解放了杭州湾中的滩浒山岛和浙江北部沿海的嵊泗列岛,打通了长江口航道。围绕浙江温州外大、小鹿山和羊屿、鸡冠山等四座岛屿发生的“四岛争夺战”,是一次登陆与抗登陆作战。1953年5月29日,海军温台巡防区与陆军60师联合发起攻占四岛战役,歼灭国民党“反共突击军”司令何卓权以下239人。6月29日,国民党驻大陈岛守将胡宗南率1600多人、60余艘舰船大举反攻。海军派出4艘炮艇配合陆军登陆部队紧急驰援。炮艇在大白天连续越过国民党在岸上岛上布置的多道封锁拦截,于21日傍晚发起攻击,共歼敌700余人,击沉敌机帆船1艘、帆船10艘,击伤敌舰5艘。战后不久,解放军又收复了积谷山等岛屿,保障了浙东温(州)台(州)航线的畅通。

1954年春汛到来之前,国民党海军不断出动军舰袭扰猫头洋渔场和三门湾海区。华东军区海军决定派出护卫舰、炮艇配合巡逻艇歼击敌舰艇。3月18日凌晨,“兴国”号和“延安”号护卫舰在北泽海区与敌“太”字号护卫舰、“永”字号扫雷舰和一艘炮艇相遇,将敌“永”字号扫雷舰击伤。下午2时,巡逻艇队在三门湾遭到敌机袭击,2艇中弹负伤。20分钟后,海军航空兵派出2架飞机赶到战区,击落敌机2架。这一次战斗是我军历史上第一次舰机协同作战,取得了可喜战果。

1955年初,人民海军参加了我军历史上第一次海、陆、空三军联合作战行动——解放一江山岛战役。在一江山岛战役争夺制空、制海权的战斗中,海军鱼雷艇部队首次参战,就取得了重要胜利。1954年11月14日夜,我军4艘鱼雷艇在岸基雷达引导下发现了国民党海军的“太平”号护卫舰,指挥员果断命令上前拦截。四艇先后发射鱼雷,命中后迅即撤出战斗。中弹后的“太平”号误以为遭到我飞机袭击,慌乱中对空盲目射击。当日7时,1430吨的“太平”号沉没。这是人民海军组建以来击沉的吨位最大、火力最强的水面舰艇。战后,美国报界惊呼:“‘太平’号被击沉,证明共产党中国现在拥有了很大的海军力量。”在一江山岛战役中,人民海军参战兵力包括海军航空兵5个团、护卫舰4艘、炮舰2艘、鱼雷艇12艘、护卫艇24艘、火箭炮船6艘、各类登陆舰艇和运输船140余艘及部分海岸炮兵部队,总人数3700余人。战役中,海军部队担负了夺取制空、制海权,登陆输送、海上掩护、海上火力支援等重大任务,取得了突出的成果。60年代,人民海军在与国内外敌人的作战中,又取得了“八·六”海战和崇武以东海战等一系列重大胜利。

二、人民海军收复浙江沿海岛屿的特点与启示

在收复浙江沿海岛屿过程中,人民海军共进行大海战1200多次,击沉、击伤和俘获敌舰船400多艘,击落、击伤敌机200多架,为保卫祖国的蓝色海疆,捍卫海洋权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回顾这些战斗,我们可以总结出许多特点与启示。

一是将对台军事斗争放在国际战略背景中去思考,打军事、政治仗。上世纪50年代,“台湾问题”从其产生起就具有两重性:国际性和国内性。受两个三角关系的影响,即:中、美、苏大三角关系和中国大陆、台湾当局、美国政府小三角关系。在这两个三角关系中,美蒋关系服从于中美关系,中美关系服从于美苏关系。中共中央每一次制定与调整对台决策,都是在美、苏对峙的两极战略格局下,在中国大陆、美、台小三角关系随之变化的互动中,根据战略需要及国际环境提供的可能,适时制定或予以调整的。1945年12月2日,当美蒋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后,为了表明中国政府决不承认这个非法条约的坚定立场,我海军以解放大陈岛进行军事方面的斗争。

这一特点昭示我们,今后的对台斗争依然要打政治、军事仗。和平统一与不放弃使用武力相结合依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主要手段。这不仅是台湾问题的历史延续性提出的要求,也是战后局部战争普遍存在的特点之一。今天解决台湾问题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与50年代虽然有很多不同,但外国军事力量插手台湾问题这一情况没有改变,台湾当局不肯接受和平统一这一立场没有改变,战后局部战争中政治更加制约军事这一特点没有改变,特别是在世界一体化趋势下,任何政府在解决矛盾冲突时,都不能单纯依靠军事这一途径得以解决。因此,今后的对台斗争依然要走政治与军事相结合的道路。

二是讲究斗争策略,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人民海军十分重视斗争策略,善于斗争,以谨慎的态度,将军事斗争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一定的程度,防止战争升级。既达到了与敌人斗争的目的,又实现了中共中央的战略目的。这种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的特点,表现在军事行动上就是正确区分中美、美蒋、中共与台湾当局之间不同性质的矛盾,采取不同的斗争方式与手段,对台以打击为主,对美以斗争为主,始终坚持避免中美大战这一底线。1954年底,攻打一江山岛时,在进攻战略上应尽量避免刺激美国,而是将其确定在与国民党军队的国内斗争范围内,并为此推迟了进攻一江山岛的时间,直到1955年1月18日中央军委认为时机成熟时,才海、陆、空三军联合,一举夺取了一江山岛。之后,为了不扩大事态,中央军委指示,进攻大陈岛计划暂缓实施,但继续猛烈炮轰大陈岛。美国政府不愿为“协防”这些大陆沿海岛屿而与中共发生大战,因此说服台湾当局撤出大陈岛。台湾当局虽不愿意,因自己无能为力,只好同意在美军的“协助”下撤离大陈岛。

人民海军在斗争策略上表现出来的灵活性,给今天的对台斗争以很大启示:首先要充分认识美国对台湾问题干预的严重性,在此基础上要敢于斗争,在战略上藐视它的武力介入,不被美国的高技术武器和现代化装备所吓倒;另一方面也只有进行斗争,才能降低美国武力干预的程度,因为美国的干预程度不仅取决于美国的愿望,也取决于中国对美的强硬威慑力。其次要善于斗争,并在斗争中掌握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策略。“有理”就是要广泛宣传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的正义性,使国际社会对中国政府在解决台湾问题时采取的方式-无论是和平统一,还是以打促统都能给予理解和支持。“有利”就是要把握战机,或打或谈、打打谈谈、边打边谈决策的确定,都需要把握时机和分寸,恰到好处才能收到奇效,这是斗争策略的灵活运用。“有节”就是将战争控制在一定程度,既要不使台湾独立出去,又不能滥用武力,收复一座“死岛”。

三是巧妙利用各种矛盾,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50年代的对台斗争中,存在着中国政府可以利用的两种矛盾,即美蒋矛盾、美国与西方盟国之间的矛盾。中国政府之所以在美强我弱的情况下,能够做到基本掌握战争主动权,很大程度上是巧妙地利用了各种矛盾,积极营造对中国有利的战略环境,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国家权益。台湾当局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劣势地位,决定了它离开美国的护翼寸步难行。为了求得美国的庇护,台湾当局在许多地方只能作出让步。但这种让步若触及到蒋介石政权的根基,如法统地位、领土所有权等根本利益,国民党政府又会坚决抗争,由此产生美蒋矛盾。透过美、蒋的争吵,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认识到蒋介石与中共在一个中国问题上是一致的,都反对割裂台湾,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于是,中共中央决定将金、马留在蒋介石手中,暂不收复,等到将来条件成熟时,台、澎、金、马一起解决。为了有利于国民党固守,人民解放军或停止炮击,让金、马军民得到充分的物资补充;或恢复炮击,给蒋介石坚守金、马,抵制美国以“停火”压其撤出沿海岛屿一个理由。由此可见,即使在冷战背景下,在中国处于被遏制、被打击的情况下,人民海军抓住敌、我、友各种关系中利益与矛盾的交织,巧妙地给予利用,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营造有利的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环境,取得了弱势地位下的有利态势。

这一特点昭示我们:发现矛盾、利用矛盾、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够营造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战略环境和机遇。今天,在台湾问题上,一方面存在着美国介入不断加深的趋势,另一方面美台之间仍然存在矛盾。美国在选择介入程度、介入方式时,依然是以其国家利益得失为准则,在利益、风险、代价三者的评估与选择中,美国在华利益是高于在台利益的。这就决定了美国的对台政策依然存在着“弹性”。美国受其全球战略的制约,对台湾的干涉毕竟有限,中国政府在军事上如果采取有限手段,就有可能降低美国干预的程度。掌握斗争艺术的关键,就在于把握好美国政策的上限和底线,以达到对中国有利的结局。

四是声东击西,解放浙江沿海诸岛。为与政治上的攻势相配合, 中国人民解放军分别于1954年9月3日和22日两次炮击金门。 中国的意图是要通过炮击金门这种方式,一方面打击国民党军队的气焰, 另一方面把台湾问题提到全世界面前,以实际行动表明中华人民共和人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决心和立场。 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此时并不打算夺取金门, 而是声东击西,准备先集中力量解放浙江沿海诸岛。 炮击金门的行动,在军事上是试探性的、有限度的,但在政治上、外交上却有战略方面的效应。当美蒋注意力集中于金门、 马祖之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又将攻击的锋芒指向国民党军盘距的浙江沿海诸岛。1954年11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轰炸大陈岛, 并出动舰艇至浙东海面,  击沉国民党海军“太平号”驱逐舰。大陈岛上的国民党军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此时,美蒋加快了谈判步伐。经过一番付价还价,于1954年12月2日签订“共同防御条约” 。为了表明中国政府反对美蒋“共同防御条约” 的坚定立场,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决定首先解放大陈岛。 解放大陈岛就要攻占其外围据点一江山岛,因此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岛部队静待时机成熟。1955年1月18日,参战陆海空军配合行动,一举攻克一江山岛,全歼守岛国民党军1000余人, 并迫使美国撤走了它的军舰。此时的大陈岛已处于解放军的炮火有效射程之内。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对此十分震惊, 马上作出反应。1955年1月25日和28日, 美国参众两院分别通过紧急决议,批准了艾森毫威尔的动用军队的要求。于是,美国军队大批调集合湾,对中国进行军事示威。美国还放出空气,威胁要使用核武器。在威胁政策没有奏效的情况下, 美国于1955年2月5日宣布“协助”国民党军队从大陈岛撤退。在此之前,中国人民解放军浙东前线指挥部曾拟定, 在敌人撤退时予以打击。但考虑到国际斗争的需要, 决定见好即收。这样,驻岛国民党守军2.2万人和岛上居民1.8万人在美国舰船的运送下,于2月12日撤退完毕。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月13日并占大陈岛及外围的渔山列岛和坡山岛等岛屿。至此,浙东沿海诸岛全部解放。

半个世纪已经过去,由于历史的与现实的种种原因,台湾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50年代人民海军对台军事斗争的历史虽然已经成为过去,其中的一些方式、方法今天也不再适用,但人民海军在解放浙江沿海岛屿斗争中的一些技巧还是可以借鉴的,特别是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依然给今天的对维护国家利益特别是海上利益以很多的启示。


 

作者:海军诞生地纪念馆馆长 卢家陵

2010年9月发表于由海军政治部主办的《当代海军》期刊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8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区白马镇 电话:0523-86188530 邮编:225300 邮箱:
http:// www.hjdsd.com 备案序号:苏ICP备10222228号-1 苏公网安备 321203020002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