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时(五一假日后至国庆假日)9:00-17:30(17:00停止入馆)
冬时(国庆假日后至五一假日)9:00-17:00(16:30停止入馆)
每周一闭馆(除法定节假日外)

1

2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 >> 海军海洋知识 >> 学术研究 >> 浏览详细内容
一江山岛作战及启示
发布时间: 2018/7/21 10:30:00 被阅览数: 15907 次 来源: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

挖掘题材,深度讲解系革命纪念馆开展爱国主义、国防教育业务工作中重中之重,海军诞生地纪念馆承担着从海军诞生、发展、壮大整个历程的宣讲任务,而一江山岛战役是我海军组建初期的一场经典战役,挖掘和研究此战役对我们很好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江山岛渡海登陆作战,是我军历史上惟一的一次三军联合登陆战役。这是我军首次联合登陆作战,标志我军小米加步枪历史的结束,为我军未来登陆作战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这次战役的胜利,对研究我军的渡海登陆作战理论和进行国防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一江山岛作战概况 

一江山岛位于我国浙江台州湾椒江口海面,大陈列岛的中间位置,西距大陆30余公里,北距头门山岛9公里,南至大陈岛1公里,该岛总面积不足1.3平方公里,但却是国民党军队占据的重要前哨阵地。国民党部队苦心经营8年之久,构筑了以154个坚固工事为骨干的完整防御体系,形成易守难攻之势。另外,距一江山岛不远的大陈岛国民党海军舰船10余艘,吨位大,火力强,再加上美军暗中支持,使得国民党军在我东南沿海越来越狂,不断出动小股匪特袭扰、破坏我军民设施。为了教训美蒋,解放一江山岛,为今后大规模登陆作战积累经验,我军决定,解放一江山岛采用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1954年,中央军委发作出了解放浙东沿海岛屿的决定,一江山岛登陆战役由此拉开了帷幕。

登陆战役首先在海上和空中打响。1954年的3月18日、5月11日、5月16日,交战双方的航空兵就在浙东沿海进行了一系列的空战。经过这几次空战,国民党空军遭到沉重打击,被迫停止了大陈海域的昼间巡逻,我军完全掌握了这一海域的制空权。1954年11月4日,人民解放军海军鱼雷艇部队隐蔽设伏,在一江山东北海面一举击沉国民党海军主力舰艇之一“太平”号护卫舰。1955年1月10日,我军利用大风天气敌军回港避风的有利时机,出动各型飞机130架次,分4次对大陈锚地的国民党军舰进行了猛烈轰炸,取得了击沉、击伤敌舰艇5艘的重大胜利。同时,海军鱼雷艇部队击沉敌军“洞庭”号炮舰。至此,国民党海军舰艇在大陈附近海域的活动大为减少,白天不敢在大陈锚地停泊,我军牢牢地掌握了战区的制海权。

经过充分准备,在我军掌握战区制海、制空权的情况下,浙东前线指挥部报请中央军委批准,决定在1955年1月18日发起登陆战斗。1月17日,登陆部队从训练基地开进至待机地域,17日黄昏按预定编组登上登陆舰艇,18日拂晓在头门山附近海域集结完毕,由4艘护卫舰、12艘鱼雷艇在登陆海域进行海上掩护,对一江山前沿和两翼火力点实施破坏性射击;以炮舰2艘、护卫艇8艘、武装渔轮4艘组成火力支援队,负责掩护登陆部队突击上陆;以各型舰艇、运输船组成4个步兵营和物资器材的运输任务。6艘渔轮改装的火箭炮船担负突击上陆前的火力压制任务。18月8时,航空兵开始火力装备,我空军4个轰炸机大队、3个强击机大队分别对一江山和大陈实施猛烈突击。9时支援炮兵开始火力准备,配置在一江山附近岛屿上的50余门火炮准确覆盖了一江山岛上的目标区。12时15分,运输登陆部队第一梯队3个营的3个登陆输送大队开始向一江山岛航渡。13时16分,战役掩护队实施破坏射击。13-14时,火箭炮船和火力支援队向预定目标射击。至14时5分,按计划完成火力准备,并在第二梯队协同下,于17时30分粉碎了蒋守军有组织的抵抗。至19叶全歼守军。至此,一江山岛全程登陆战役胜利结束。

二、一江山岛作战特点

一江山岛作战我军以全胜赢得了作战的胜利。此役全歼了一江山岛敌守备司令王生明以下1086人,其中击毙519人,缴获各种火炮枪械1082门(件)。我军伤亡1417人,其中牺牲393人,损伤火炮3门、舰艇6艘、飞机8架,人员伤亡敌我对比为1:1.3。从这次战役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新特点。

一是矛头所指美蒋“共同防御条约”。早在1953年11月,美国副总统尼克松访台,蒋介石集团提出了与美国缔结防御条件的建议。1954年5月,美国国防部长查尔斯·威尔逊访台,又提起此事,均未获得美国政府的响应。后来,美国在亚洲实行“遏制战略”,考虑美国的战略利益,当年9月18日,美国、英国等八国在马尼拉签定了《东南亚集体防御条约》,以扩大“核保护伞”和推行“战争边缘政策”,企图将台湾纳入西太平洋的战略锁链之内。为此,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于9月9日访台,策划签订所谓美蒋“共同防御条约”。

鉴于以上原因,中央军委于7月中旬发给华东军区电令:“应于九、十月间,以空、海军袭击大陈之敌,并以一部陆军部队攻占一江山岛,以打击美、蒋协防阴谋,察明美帝企图,为尔后解放各敌占岛屿创造有利条件”。据此,华东军区于8月10 8下达了攻占一江山岛的预先号令,决心以空军为主,协助海军鱼雷快艇、海岸炮集中袭击大陈港内或出海巡逻之敌舰,并袭击大陈岛地面重要军事目标。以步兵第60师,在海、空军协同下,攻占一江山岛之任务。8月20日,华东军区首长向中央军委、总参谋部报告:“于8月30日前,完成一切作战准备,拟于9月1日至5日内,根据气象条件择日执行”。遂于8月30日在黄岩开设了浙东前线指挥部,张爱萍为司令员兼政委,聂凤智、马冠三、林维先为副司令员,王德为参谋长。与比同时,下达了作战命令。

蒋介石集团为争取美援,企图拖美下水,以实现“反攻大陆”的妄想,而美国则图谋长期霸占台湾,使它成为“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不想承诺协防国民党占领的沿海岛屿,不愿背上这个“包袱”。所以美蒋之间出现了微妙的争斗。11月30日,总参谋部下达了作战命令:“为了迫使美蒋即将签订的所谓‘共同防御条约’的协防范围不致包括我沿海敌占岛屿,为了进一步推进海防对敌斗争,保卫祖国社会主义建设,解放沿海敌占岛屿和最后解放台湾、澎湖,华东军区应于12月20日左右攻占一江山岛”。12月8日,华东军区在南京召开了三军首长作战会议,确定了战役决心,遂于12月15日在宁波开设了浙东前线指挥部。除了组建海军、空军指挥所外,还组建了登陆指挥所联合后方勤务指挥部。我军首次三军渡海登陆协同作战,拉开了战幕。美蒋“共同防御条约”于12月3日在华盛顿签订。我福建军区所属炮兵部队遂于9月3日对金门岛实施炮击。11月1日至4日,空军和海军航空兵首次轰炸下大陈岛和一江山岛,11月14日,海军鱼雷艇又击沉“太平”号军舰,迎头痛击了蒋介石卖国集团,震撼了美国朝野及具盟国。

二是实践“不战而屈人之兵”理论。为当今军事家、政治家们推崇的解决国际冲突的最佳用兵之道——“不战而屈人之兵”,被圆满地运用在战役中。当国际或地区冲突不得不采用战争这一手段时,应该赋予军事任务什么样的目标?如何去控制并实现这些目标?在我们深入研究大陈列岛战役胜利的过程、原因及影响时,可以挖掘到已被历史验证了的答案和对今天有重要指导和借鉴的经验。

三是明显带有“局部战争”特征。此战役是一次成功的、被当今称之为“局部战争”样式的军事斗争。我军在此次战役中创造出的军事成就,已明显带有被后人称之为“局部战争”形态的特征。尽管当时国际上有关局部战争的军事理论尚未成熟,但我军在这一作战形式上已较早取得了实践的经验。只是过去在“大战”战略的指导下,未能将其放到应有的位置上加以理论化的总结。本次作战的战役行动明显受着政治、外交等因素的制约,其发展结局如同多数局部战争一样,不可能完全按照战役的通常规律进行。

四是在本次战役中,战略、战役、战术三者处于高度的协调统一,战役指挥层次高。本次战役,我军从作战目标、时机、范围以及某些打法,都得到总部以至军委和中央的直接指挥或批准。对方也直接牵动了美国总统和国会,以及国民党最高当局。其中多次战斗引起过美蒋朝野,甚至英国等盟国的轩然大波。在美军是否介入,介入到何种程度的问题上,美参众两院开会吵了四天。关于大陈撤退的决定,这样一种看似一般的战役行动,也是美国总统在与其国务卿、国防部长们争论后做出的。

五是此次战役参战的军兵种多、战役编成较之传统战役更为灵活,并采取超常的加强。同时作战强度大,战斗激烈,战役消耗和伤亡也较大。此次我军参战的有3个军种,17个兵种。战役全过程中实施了制空权争夺战、海上歼敌战、海上夜战、海空协同战、封锁敌岛之战,以及三军联合登陆作战等多种作战样式。在战役编成上进行了超常加强,尤其在战役突破口之战中技术兵器和火器大大超过了敌人。实现了彭总对此次战役“杀鸡用牛刀”的指示,为战役速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次登岛作战,敌坚固筑垒于险要的陡岸之际,加之守军政治上极端反动,负隅顽抗,又可得到大陈岛的火力支援,因此战斗异常激烈。作战中弹药、物资消耗远大于我军历次作战,登陆兵中的伤亡比例也比较高。

三、一江山岛作战对我军未来登岛作战的启示

一江山岛战役是我军进行的唯一一次陆、海、空军联合岛屿进攻作战。虽然此次战役规模较小,其经验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这次战役所反映的一些规律,对于未来我军组织实施岛屿进攻作战,仍有许多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第一,夺取和掌握制空、制海权,是夺取登岛作战主动权的前提条件。一江山岛是当时敌军在浙江东部沿海的前哨据点之一,是敌主要基地——大陈岛的屏障。守敌为国民党军一江山地区司令部优秀率1 个突击大队又1 个突击中队、1 个炮兵中队,共约1100 余人,并可得到敌海、空军一部的配合与支援。为了削弱一江山岛守敌之防御能力,驱歼敌海、空军,以夺取该地区的制空、制海权,为我尔后攻占一江山岛创造有利条件,华东军区遵照军委、总部指示,以部分空、海军力量和部分炮兵,从1949 年11 月开始,对据守大陈,一江山等岛之敌及其附近海域之敌舰艇进行了一系列先期打击,击沉击伤敌经常活动于该地区的舰艇半数以上,摧毁一江山岛敌防御设施一部,迫使敌舰艇、飞机不敢在该地区活动,不能对一江山岛之敌实施有效的支援。因此,当我登岛部队实施登岛突击时,制空、制海权基本在我手中,敌空中和海上威胁很小。这是我顺利登岛的重要条件。未来我军在高技术条件下实施岛屿进攻作战,由于敌军军事实力较强,防御体系较完备,拥有较多的高技术武器装备,有较强的抗登陆作战能力,因而能否首先最大限度地削弱据守岛屿之敌的军事实力,夺取局部制空、制海权,对于减少尔后登岛作成的难度和夺取战场主动权,乃至对整个岛屿进攻作战的成败都将产生决定性影响。

第二,建立诸军种一体化的联合指挥机构,实施集中统一指挥,是确保联合登岛作战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 。参加一江山岛战役的力量,有陆军、海军、空军的各兵种部队,还有部分公安部队和民兵。为了统一指挥上述各种力量,确保联合作战的顺利实施,华东军区遵照军委指示,以华东军区派人为主,军区空、海军和浙江军区有关领导参加,共同组成华东军区浙东前线指挥部,由军区参谋长张爱萍同志任司令员,负责统一指挥参战的所有部队。前指下设空军、海军、登陆指挥所,政治工作代表组和后方联合勤务部等机构,分别负责统一指挥空中、海上、登岛作战行动和后方保障。实战证明,建立这种较为完善的诸军种一体化的指挥机构,对所有参战力量实施高度集中统一指挥,有利于形成整体合力,共同实现战役目的。未来我军在高技术条件下实施的岛屿进攻作战,将具有作战规模较大、参战力量多元、作战空间多维、组织指挥复杂等特点。为确保指挥顺畅,提高指挥效益,发挥参战力量的整体效能,更需要建立健全诸军种一体化的联合指挥机构。

第三,周密组织协同,使备参战力量协调一致地行动,是迅速达成登岛战役企图的重要保证。一江山岛战役能迅速达成战役目的的一条重要经验,是周密地组织了各军兵种部队的协同动作。战前,浙东前指紧紧围绕保障登岛部队顺利实施登岛这个重点,通过召开各种协同会议,组织图上作业,沙盘推演和组织协同训练等多种方法,由上而下地周密演练了各军兵种的协同。前指主要负责组织陆、海,空军部队之间以及登岛的主攻、助攻、佯攻方向之间部队的协同动作;各军种部队指挥所,负责组织本军种内部及其相关部(分)队各兵种之间的协同动作。因此在整个登岛作战过程中,各军兵种作战行动始终相互协调,保证了登岛作战企图的迅速达成。未来我军在高技术条件下实施岛屿进攻作战,参战军兵种多,战役编成复杂,组织和保持协同动作的难度增大。为确保参战力量协调一致地行动,在组织协同时,必须保持政治上的团结一致,遵循统一的作战思想

第四,增强登岛突击的突然性和提高上岛的速度,是确保登岛成功的关键。一江山岛战役的胜利与登岛突击发起突然、登陆部队上岛速度快密不可分。浙东前指为了增强登岛突击的突然性和提高部队的上岛速度,采取了许多措施。如采用“万箭齐发、多点同时登陆”的方法;组织多种佯动;组织各种火力实施伴随掩护;充分利用潮汐的有利条件上岛等。在登岛突击发起后,登岛部队以压倒一切敌人的气概,勇往直前,一鼓作气冲击上岸,迅速突破了敌人的防御。未来我军在高技术条件下实施岛屿进攻作战,由于敌人的反制与反击能力较强,并强调岸滩决胜,敌我双方将在近海近岸水域和水际滩头,围绕着接近与反接近、上岛与反上岛、立足与反立足,展开激烈的对抗。

第五,选择良好的气象和水文条件,是保障岛屿进攻作战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江山岛屿战役中,浙东前指对气象、水文保障极为重视,严密组织了对气象、水文的观测和对战区气象演变情况的研究1 月16 日上午,当张爱萍司令员得知17 一19 日天气较好(18 日最好,19 日后可能开始转坏)的情况后,当即决定将登岛突击时间由原定的20-25 日之间改为1 月18 日,并根据敌滩、岸、水际无障碍物的情况,将具体登岛时间定在涨潮时,从而为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未来我军在高技术条件卞实施岛屿进攻作战,我登岛作战集团需实施较长时间的航渡,复杂的海洋气象、水文条件,对登岛集团和其他掩护支援部队的行动,均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因此,要夺取登岛战役的胜利,必须严密组织气象、水文保障、要深入研究敌占岛屿和相关海域的气象、水文的详细情况及其对登岛作战的影响。

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馆长  卢家陵

发表于2010年总第252期由全军军事学核心期刊主办的《海军学术研究》期刊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8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区白马镇 电话:0523-86188530 邮编:225300 邮箱:
http:// www.hjdsd.com 备案序号:苏ICP备10222228号-1 苏公网安备 32120302000243号